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长河中,志愿军三兵团三分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其英勇事迹和卓越贡献值得被永远铭记。
第一排右五文兴惠第二排右六杨志卫校同学,卫校成立日1949年6月18日(卫校代号6,18) 一、基本概况与隶属关系 志愿军三兵团三分院归属于三兵团后勤部卫生部,作战时虽非固定编制,但常配属第12军,成为保障前线战士生命健康的关键力量。这种灵活且紧密的配属关系,使得三分院能够迅速响应12军的医疗需求,为作战部队提供及时、有效的医疗支持。 二、战时任务与关键战役表现 1. 金城防御战:在金城防御战期间,三分院驻扎在淮阳郡榆洞,此地距离前线仅仅8公里。危险近在咫尺,但全体医护人员毫不退缩,他们争分夺秒地救治伤员。从《三兵团卫生工作年报》中可以看到,三分院护士班在鱼隐山坑道实施截肢手术多达384例,手术登记簿编号0731的弹片嵌入胸腔手术,更是展现了医护人员高超的医术和无畏的勇气。在防空洞那昏暗的油灯照明下,护士们日均工作时长达到18小时,高强度地护理着每一位伤员,为无数战士带去了生的希望。 2. 上甘岭战役:战役打响后,三分院迅速转移至平康郡鹤里,这里距离前线也不过12公里。如今,平康郡鹤里还留存着战地医院遗址,它们静静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上甘岭战役的激烈程度超乎想象,三分院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1952年11月,三分院前移五圣山,在短短3昼夜内,争分夺秒地处理了15军、12军伤员2100名。11月5日那一夜,他们接收了537.7高地伤员457人,院长王政在1952年的报告中详细记录了这一惊人的数据。面对零下25℃的极寒环境,三分院采用“雪搓复温法”,成功抢救12军34师的冻伤员,为战士们的生命续航。 三、重大事件回顾 1951年5月23日,在五次战役第二阶段,12军医疗队遭遇美军空袭,战斗日志记载有9名护士壮烈牺牲。当时,三兵团三分院护士长牛玉书、外科程相全军医、护士杨志等人正在野战救护所,亲身经历了这场残酷的空袭。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,更凸显了医护人员在枪林弹雨中坚守岗位、救死扶伤的伟大精神。 四、杨志同志参战经历 1. 初入军队,踏上征程:1950年2月,杨志考入12军卫校,正式开启了她的军旅生涯。《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沿革志》记载,1950年1月在重庆北碚招录第3期军医学员,其中就有合川籍学员杨志。1951年3月,她随12军整建制入朝,《1951年补充卫生人员花名册》清楚记录着“三兵团三分院护士班:杨志(重庆合川)” ,从此,她全身心投入到抗美援朝的医疗救护工作中。 2. 五次战役,创新救治:1951年4 - 6月,杨志参与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战地救护。当时,三兵团三分院收治12军31师伤员1700余人,面对美军燃烧弹造成的深度烧伤感染这一救治难题,杨志和同事们没有退缩,而是积极探索,创新出“磺胺粉+煮沸绷带”防感染方案,这一方案效果显著,被载入《志愿军战伤救护规范》,为后续的伤员救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 3. 金城防御,坚守坑道:1952年6 - 10月,杨志参加金城防御战。在这场战役中,她和战友们在通风条件极差、充满血腥味和汗臭味的坑道手术室中,与时间赛跑,为战士们的生命拼搏。护士班实施的384例截肢手术中,就有杨志忙碌的身影,她以顽强的意志和专业的护理技能,为伤员减轻痛苦,助力他们康复。 4. 上甘岭上,紧急救援:1952年11月,上甘岭战役爆发,杨志所在的三兵团三分院迅速前移五圣山。在那里,她和同事们3昼夜处理15军、12军伤员2100名,在11月5日一夜就接收537.7高地伤员457人。面对恶劣的环境和繁重的任务,杨志始终坚守岗位,用“雪搓复温法”抢救冻伤员,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医护人员的责任与担当。 5. 停战后回国,持续奉献:1953年7月,停战协议签订,杨志随牛玉书护士长,程相全外科军医,李砚田副护士长等战友送伤员回国。《12军回国人员输送计划表》(1953年9月)记载“卫生系统:高邑驻地第7批” ,她回到祖国后,在河北高邑随营学校治疗所继续工作。当时的随营学校,正式名称为华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高邑分校,治疗所负责归国伤病员康复治疗。直到1958年治疗所移交河北省荣军医院,杨志在1953年停战后回到随校治疗所一直到1954年底、为伤病员的康复贡献自己的力量 。1954年 她依然坚守在河北高邑随营学校治疗所,为志愿军医护事业站好每一班岗。 志愿军三兵团三分院,无论是在残酷的战场上,还是在战后的伤员康复过程中,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以外科军医程相全.护士长牛玉书.护士杨志为代表的医护人员团队,用他们的热血、汗水和生命,谱写了一曲曲救死扶伤的壮丽赞歌,他们的功绩将永载史册,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。 过安东宽荀过江口(牛牛提供)
第二排右三牛玉书,第一排右一程相全在三兵团三分院在国内成立大会上留影!(图片牛燕燕家提供) 回国之前和战友在朝留影!(牛牛家提供/原照片)
左一第二排拿扇子的是杨志在张家囗医学院毕业合影(/牛牛家原照片提供/) 左四杨志
1966年粮食厅四清工作队第三排左一杨志医生 左一卫校的同学加战友刘绮文,杨志,文兴惠,唐贤琴。
杨志 后记: 杨志1954年底,调入华北军区训练团档案中记载:1955年初,因工作调动,就近调入河北扶宁县人民医院。彼时,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结束,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,调动工作军人没有转业费,仅多发一个月工资作为补偿。在扶宁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,她成功考入张家口医学院(带工资),开启了新的求学之路。 1958年,杨志从张家口医学院毕业,被分配至国家粮食部科研所工作。1961年,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地方建设,调入中原省粮食厅卫生所,从此扎根基层医疗一线,默默奉献数十载。 来到中原后,粮食厅卫生所仅有三人:毕建风大夫、杨章林大夫,护士何芳漫,以及杨志。杨志与同事们居住在单位家属院,服务范围涵盖整个家属院、机关工作人员,以及周边省供销社、省邮电局、省人民银行、省物质厅、省烟草局、信阳转运站等多个单位。在那个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,她几乎承担了全科医生的职责,成为居民心中的“健康守护神”。 杨志一人肩负多项职责,既要接诊病人,又要打针、配药,堪称“一人干三人活”。六十年代,她将孩子送入机关幼儿园和少年之家,大孩子放学后去食堂买饭带回家,与弟弟们一同等待母亲归来。每当正吃饭时有人敲门喊“杨阿姨,我爸不舒服了”,她便立刻放下碗筷,奔赴病人家中。孩子们从小便学会了自理,锅碗瓢盆自己洗,半夜有人叫门,她也从不抱怨。整个家属院三代人生病,她都悉心诊治,提起“杨志”,90年代前的机关干部和家属无人不知,无人不敬。 孩子们在记忆中,母亲总是忙于病人,对他们的关心少之又少。生病时,妈妈会责备他们不小心,但药一定是她亲手配、亲手拿,现金也是她亲自收,发票也长期保留,公私分明。无论刮风下雨,无论白天黑夜,只要有人敲门,她便立刻出门,脸上始终带着笑容,对病人比对家人还要亲切。 在粮食厅家属院长大的曲女士至今还记得,小时候因打鸡血过敏休克,是杨志阿姨及时救治,才让她转危为安。如今她已年过六旬,仍对这段往事记忆犹新。第二代人中,许多人至今仍感念杨志当年的救命之恩。 机关老幼儿园的炊事员刘同曾因大便干结几天无法排便,前往卫生所求诊。杨志问清病情后,二话不说戴上手套,一点点帮他将大便抠出。家属院职工家中老人突发晕厥,儿媳深夜前来求助,杨志赶到后为老人打了一针,使其苏醒。她还安慰家属,提醒他们注意情绪,避免刺激老人。几十年过去,这家人仍感激不已。 八十年代初,厅里分来一位大学生,高烧39度,杨志第一时间联系办公室安排车辆,亲自陪他前往省人民医院做检查,回单位后又亲自为他熬稀饭。这位学生后来成长为厅级干部,仍念念不忘当年杨志给予的关怀与温暖。 八十年代,卫生所转诊需所长签字方可报销。杨志始终坚持原则,拒绝为违规药品签字,只按病情开具合理药物。她不仅治病救人,还积极做思想工作,劝导人们不要占国家便宜,树立良好医德医风。 在家属院中,杨志几乎帮助过每一个人。有一户人家,母亲智障,父亲独自抚养三个孩子,女儿因头部长虱子被孩子们嘲笑为“虱子头”。杨志主动介入,配制药水为女孩洗头,教她如何保持清洁。如今,当年的孩子们仍记得这段往事。 杨志的家,常常是病号的“中转站”。星期天包饺子,从早上八点吃到晚上九点,只因她随时出诊。孩子们从小学会自理,小学二三年级便能自己做饭、包饺子、赶面条。她的孩子在散养中长大,却深知母亲的无私与奉献。 在那个医疗条件有限的年代,杨志用最朴素的方式治愈了无数人。她曾为一位胆囊炎患者打针服药,病情痊愈后多年未复发。如今九十多岁的李阿姨仍常对子女提起:“你们的杨阿姨是个好大夫。” 从1961年起,杨志在省粮食厅家属院从事医务工作,只要有病人,她便随叫随到。深夜敲门、凌晨出诊是常态,她始终面带微笑,毫无怨言。她继承了部队的优良作风,吃苦耐劳、无私奉献。 杨志医生家对门邻居都粘杨志医生光,经常被敲醒,杨大夫真正做到了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。 杨志身上有着“川妹子”的典型特质:热情、直爽、泼辣、能干。她始终保持军人作风,雷厉风行、坚定果敢,将医生这一职业视为一生的使命。从公务员岗位退休后,她依旧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。 在粮食厅大院里,人们只知道杨志是从北京调来的医生,却很少有人知道,她曾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转业军人。她从不炫耀自己的过往,家中老照片都被锁进抽屉,孩子们小时候见过,知道母亲曾是战场上的白衣天使。 文革时期,杨志随单位下放至“五七”干校。她教育孩子们讲述自己如何参军、如何跨过鸭绿江、如何在前线救死扶伤。但她从不提及自己在战场上的具体经历,只说:“那些战士太年轻了,担架抬到三分院衣服一条一条连那个部队的,连名字都没留下就牺牲了。”杨志医生经常说不要写我多宣传这些年轻的烈士们吧,他们把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朝鲜了!我们回国了知足了,所以要加倍工作……。 2016年,杨志与老战友重聚,回忆起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。她们是亲历者,是幸存者,更是历史的见证者。七十多年过去,战火早已远去,但那些长眠异国的战友,那些并肩作战的日夜,永远铭刻在她心中。 七十多年的岁月,带走了青春,却带不走那份战友情。她们曾在血与火中结下生死之交,那段最单纯、最美好的年华,成为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。2025年10月1日国庆节来临之际,向所有健在的老兵致以节日的问候,向牺牲的志愿军医护烈士和无名烈士致敬,向已故的老兵表示深切缅怀! 作者/右一原12军军部宣传干事赵国庆! 图片/牛牛和牛燕燕家提供/ |